202110-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中文版,香港发布)

简介: 2021年10月6日上午11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其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这也是本届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南都记者注意到,这份报告聚焦香港未来,包括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完善香港空间布局,积极为香港谋划未来。这份施政报告题为《齐心同行 开创未来》,全文共有10章,包含168小节,涵盖政治、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报告提出了“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概念,并建议重点发展北部都会区等港深融合方面的内容,颇受外界关注。同时,报告在推进香港基本法第23条的本地立法工作等维护国家安<!--autointro-->

内容:

2021年10月6日上午11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其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这也是本届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南都记者注意到,这份报告聚焦香港未来,包括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完善香港空间布局,积极为香港谋划未来。这份施政报告题为《齐心同行 开创未来》,全文共有10章,包含168小节,涵盖政治、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报告提出了“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概念,并建议重点发展北部都会区等港深融合方面的内容,颇受外界关注。同时,报告在推进香港基本法第23条的本地立法工作等维护国家安全的内容上,也着墨不少。此外,报告还回应了长期困扰香港的土地、房屋紧张等问题。


正如港媒评价,“告别政治争拗与社会动荡,香港正由此进入聚焦发展、全力解决深层次核心问题的新阶段。”


谋划香港未来:提出“北部都会区”规划


林郑月娥在宣读施政报告时表示,“在香港国安法和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的双重保障下,香港迎来良好局面,是砥砺前行、重新出发以及谋划未来的时候。”此次施政报告提出重点发展北部都会区,成为一大焦点。


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并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


有六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包括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文锦渡和新界北新市镇,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


北部都会区是具规模的城市空间,拥有多达七个跨境陆路口岸,将成为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 


连接北部都会区的运输系统将以铁路为主,其中建议的铁路项目包括兴建连接洪水桥/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


以及把正在规划的北环线向北伸延,经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


港府探讨将东铁线延伸至深圳罗湖,并在深方设立“一地两检”口岸,在现有罗湖站及上水站之间增设一个非过境铁路服务的新铁路站,以释放罗湖/文锦渡及上水北一带的发展潜力。


北部都会区将具备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特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是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充分因应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前海方案”对香港的期盼,因应了社会大规模觅地建屋改善居住问题,大举发展新界北成为“北部都会区”的呼声与建议,为香港的长远发展谋定新方略,在香港重回“一国两制”正轨的时刻,“别具突破性和前瞻性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施政报告还提出了“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概念。


“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双城三圈”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境内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并仍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的北部都会区。


“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于港深政府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发布时间: 2021-10-06

链接: http://files.in5.cn/guifan/202110/202110-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中文版,香港发布).pdf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