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简介: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本指南给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基础条款、技术方法和要求。本指南适用于湖南省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特定区域(如长株潭区域、环洞庭湖区域等)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参照本指南。目 录第一部分 总则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评价原则5 工作目的、内容和流程5.1 工作目的5.2 工作内容5.3 工作流程6 评价单元和汇总单元第二部分 资源环境承<!--autointro-->
内容: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试行)
本指南给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基础条款、技术方法和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湖南省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特定区域(如长株潭区域、环洞庭湖区域等)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参照本指南。
目 录
第一部分 总则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评价原则
5 工作目的、内容和流程
5.1 工作目的
5.2 工作内容
5.3 工作流程
6 评价单元和汇总单元
第二部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一、单要素评价
7 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
7.1 生态重要性评价
7.1.1 技术方法
7.1.2 生态重要性分级
7.2 生态敏感性评价
7.2.1 技术方法
7.2.2 生态敏感性分级
8 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8.1 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8.2 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9 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0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0.1 农业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0.2 建设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二、集成评价
11 生态保护等级评价
12 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3 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第三部分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14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4.1 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14.2 评价方法
15 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
15.1 农业开发适宜性等级
15.2 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16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16.1 建设开发适宜性等级
16.2 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17 文态空间评价
附录 A 综合分析
A.1 资源环境禀赋分析
A.2 承载能力限制性因素解析
A.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A.4 国土空间开发潜力分析
A.5 风险识别及应对
附录 B 成果要求
B.1 报告提纲(供参考)
B.2 图件和矢量数据
附录 C 空间分析方法
C.1 属性值数值化参考
C.2 聚类和异常值分析 (Anselin Local Moran's I)
C.3 热点分析 (Getis-Ord Gi*)
附录 D 土壤质地分级
附录 E 基础数据
术语和定义
资源环境: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总称。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本指南主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本底。
承载本底:资源环境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所需功能的支撑能力,由低到高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人类活动所需功能包括生态功能、农业生产、建设开发。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国土空间对人类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农业生产等开发利用保护方式的适宜程度。
评价单元:网格或矢量数据叠加形成的图斑。
汇总单元:按一定规则(行政界线、自然地理界线、空间分析等)确定的多个评价单元的组合。一个评价区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汇总单元。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发布时间: 2019-04-30
链接: http://files.in5.cn/guifan/201904-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pdf
标签: 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